我院2024级教育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赴长沙市大同星沙小学开展见习活动

文字:李欣   编辑:教科学院   发布时间:2025-06-19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18日,我院教育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在郑志辉院长、尹洁教授及刘世瑞副教授的带领下,一同前往长沙市大同星沙小学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教育见习活动。

一、听评课:精彩课堂与专业点评

上午10点整,见习活动在大同星沙小学汇报厅正式拉开帷幕。活动伊始,主持人曾老师向在场师生介绍本次活动流程。文校长与蔡

老师为莅临的专家及研究生们表示欢迎。

随后,杨老师登上讲台,带来了一堂精彩且真实的心理健康公开课。

课堂上,杨老师以毛团为引,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们通过手作活动分享故事,深入思考亲密关系,并揭示良好关系维持的互动秘籍。学生们在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分享,课堂气氛活跃。

课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吴同学勇敢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疑惑。

周书记对吴同学的勇敢自信表示肯定,为他解答疑惑,并分享杨老师的授课智慧,强调“心育在于用心育人”。尹教授亦幽默地对心理健康课进行点拨,赞扬杨老师的巧妙设计,同时提出改进要点,并简要阐述该课堂涉及的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为研究生们提供宝贵的专业指导。

研究生们通过听评课,学习到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得到专家的悉心指导,这是“美好的双向奔赴”的第一步。

二、心理工作经验分享:家校社共育与心育案例

午休过后,同学们稍作整顿,开始下午场的学习。杨老师首先向大家分享了基U-S合作的小学校家社共育体系的建设与探究历程,就家校联合育人的重要性以及学校目前所开展的实践项目工作,从多维度角度进行项目推进工作分享。杨老师指出,家校社共育体系的建设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家校社的紧密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和关爱。

石老师作为小学高年级一线班主任,在推进心育工作方面有着独具匠心之处。她与大家分享了工作中的心育案例,例如从学生读《红楼梦》的感想笔记中敏锐地发现学生面临的心理困难,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干预,帮助该学生走出焦虑阴霾;还用“快乐宝瓶”积星本帮助学生走出自卑,学会交际。石老师的案例分享生动具体,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一线教师在心育工作中的智慧与用心。

郑院长在听完上午场的教师授课与下午场的教师心理工作经验分享后,进行专业点评。院长对该校心育工作方面的用心与付出表示肯定,对学校的校家社共育体系及教师运用教育学的跨学科思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做法给予高度评价。郑院长的点评高屋建瓴,助力研究生们拓展视野、深化思维。

通过教师经验分享,研究生们不仅了解到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精神,这是“美好的双向奔赴”的更近一步。

三、研讨交流:答疑解惑与思想碰撞

在大同星沙学校领导们的引领下,我校专家教师与教育管理、教育学的研究生们移步立德楼名校长工作室进行参观与讨论。研究生们积极向行政管理层教师及一线教师提出学习中的疑惑,老师们知无不言,大家热情高涨,场面温馨热烈。

研讨交流环节是“美好的双向奔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研究生们与一线教师们共同探讨教育热点问题,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实现知识的共享与思想的交流,促进双方的共同成长。

见习时间悄然流逝,临行前,全体人员在学校教学楼前合影留念,记录下这美好的教研双向奔赴时刻。此次见习活动,不仅让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们深入一线小学课堂,亲身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还通过专家点评、经验分享与研讨交流等环节拓宽专业视野,为其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心育教师奠定基础,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我校与大同星沙小学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这场“美好的双向奔赴”,是教育实践的探索之旅,更是教育理念的交流融合。此次见习活动为研究生们提供深入一线的学习机会,同时让一线教师与高校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共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注入新活力。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教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