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文字:佚名   发布时间:2016-09-05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教育科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20163月)

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新形势,迎接经济、文化、科技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促进教育科学学院事业可持续发展,落实衡阳师范学院第三次党代会和衡阳师范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精神,结合教育科学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1. 办学定位基本确定

学院根据衡阳市及周边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备素质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知识系统宽厚,教育基本理论扎实,教育教学技能熟练,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师资。

2. 学科专业建设初显成效

学院现有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开设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和教育学(2016年招生)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心理学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同时在三本招生,基本形成了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核心学科的专业群。办学规模基本稳定,现有二本学生697人,三本学生293人。2011年我院申报的“课程与教学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获得立项,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学科方向得到了较好凝练,初步形成了比较优势。

3. 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学院现有专兼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副研究员)9名,博士6名(含4名博士后);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5人、青年教学能手5人、十佳授课教师6人、十佳青年授课教师3人,已初步建设成了一支数量适度、质量较高、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

4. 教研科研取得较好成果

五年里,我院教师主持的省部级课题数量显著增加,获得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等省部级项目13项,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项,科研经费达80万元。科研成果丰硕,科研论文、著作和会议论文报告数量逐步增多、质量不断提升。2011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76篇,出版专著9部,其中CSSCISSCI收录20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市厅级科研奖励5项。立项省级微课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

5.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日趋成熟

通过产教融合、定岗实习、社区服务等途径建立了各专业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在培养方案上,通过2010年、2015年两次修订,基本上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基本上适应了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强化专业能力核心课程设置,形成了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在课程结构上,设置了通识课、学科基础课、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模块。

6.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011-2015年学院连续五年承担了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国培计划”——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培训农村教师2000余人次;五年来,我院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湖南省教育厅批准的顶岗实习达100人次。

7. 教学条件逐步完善

2011年以来,学院争取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350多万元;在耒阳市第一中学、资兴市立中学、衡阳技师学院、衡阳市第二十三中学、衡阳市金色梯田幼儿园、衡阳市政府机关一幼儿园、深圳市华文教育集团、衡阳市第一精神病医院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8. 基层党建全面加强

根据中央和省委、学校统一部署,学院党总支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四风”、服务师生为重点,以“党心连师生”为切入点,着力解决联系群众和服务师生“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问题,努力做到了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切实改进了工作作风,有力夯实了教育科学学院科学发展的基础。

9.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呈现“三高”:专业技能水平高、就业率高、社会评价高,在湖南省乃至广东省获得了比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每年报考我院学生的第一志愿人数都比较充足,毕业生平均签约率和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学生考研报名人数和考研录取率逐年上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与学校发展的要求、兄弟教育科学学院的变化和社会发展尤其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相比,我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如何在扩大学生规模的同时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如何加强卓越教师的培养?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回答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2. 办学特色尚不鲜明

学院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没有及时总结,缺乏从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特色凝练。学科专业建设成效不够显著,各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亟待培育。

3. 科学研究实力有待增强

与省内的教育科学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相比,我院科研实力存在明显差距。缺乏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的支撑,使我院的科研团队建设和重大项目申报缺乏更有力的支持;承担国家课题和省部级重大课题的数量偏少;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够;理论研究创新不足,实践研究关注现实不够;教师教育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特色不够鲜明。与校内兄弟院系相比,我院科研实力也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带头人不强、博士学位教师不多、学科方向不强不特,团队研究力量尚需大幅度提升。课程与教学论校级重点学科虽已确定了学科研究方向,但是各研究方向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研究方向仍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研究力量比较松散,且研究成果数量少,整体研究水平偏低。

4. 学院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迫切需要建设并完善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推进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管理,提高学院组织效能。如,学院办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效益的发挥不够,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本科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等方面亟需制度创新,学院网站建设和宣传工作亟需加强。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教育科学学院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从国家战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颁布,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教育科学学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能否把握国家战略导向,顺应教育改革潮流,找准自身定位,寻求更卓越发展,这对教育科学学院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

从区域发展看,《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为我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教育科学学院必须立足本土,回应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寻求更大突破!

从学校发展看,“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我校的办学目标,教育科学学院在多科性师范学院中如何体现教师教育特色?如何让教育研究成果引领学校变革?如何实现从传统教育科学学院向新型教师教育学院全面而深刻转型?教育科学学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学院院情看,我院现有基础滞后于发展需要,对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热点和难点问题关注、参与和研究不够。面对国家、区域与学校发展需求,如何转变思想观念,塑造良好组织文化,实现教育科学学院全面、深刻转型,是对教育科学学院全体教职工的巨大挑战!

三、总体目标与基本思路

(一)总体目标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切实促进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台阶,把教育科学学院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型和应用型学院。

未来五年力争在以下核心指标上取得新的突破:获得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争取课程与教学论建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力争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成为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力争获得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授权点;成功申报2项国家级课题,提交一系列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政策咨询报告。

(二)基本思路

“十三五”期间,我院将以《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为引领,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动力、以教育服务为抓手”的“三以”工作方略,践履“善学善教,育人育心”的院训精神,强化“培养、培训、研究、服务、引领”的“五位一体”功能,稳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文化建设三大工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科学学院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基础教育发展添力!

四、具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1. 学科建设

我院“十三五”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可概括为“一领一体两翼”。具体而言,“一领”是指以开办研究生教育为引领;“一体”是指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建设平台;“两翼”是指课程与教学论和应用心理学两个重点建设学科。就内在关系而言,“两翼”服务于“一体”的构建、致力于“一领”的达成。具体目标和任务如下:

1)进一步加强课程与教学论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末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2)进一步加强应用心理学学科建设,确立应用心理学研究所为校级科研机构,力争在2016年成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十三五”末达到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水平。

3)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研究,积极筹建乡村教育研究中心,争取增设为校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力争在“十三五”末达到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水平或正式成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4)打破学科专业分化格局,创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群”。“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群”由主干学科专业、支撑学科专业、相关学科专业三部分组成。

5)强本增硕、整合资源、精心组织,确保学校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成功,力争学院获得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授权点。

2. 专业综合改革

以“两需一转”为指导思想——即立足基础教育师资质量提升需要和教师教育发展内涵建设需要,人才培养目标由合格教师转向卓越教师,以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应用心理学为试验田和突破口,促进其它三个师范专业的综合改革,培育和打造专业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具体路径如下:

1)明晰“一三五”的专业综合改革思路。一定位:专业综合改革的定位为应用技术型。三方向:专业综合改革的方向是强化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五途径:专业综合改革的实施途径主要是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双师指导、虚拟仿真和定岗实习。

2)确立 “三基三能三有”的卓越教师培养规格。卓越教师要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要具有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和研究能力“三能”;还要具备有奉献精神、有专业视野和有创新意识“三有”。

3)突出“四模块四层次”的卓越教师培养方案。制定突出教师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综合性培养方案。方案结合最新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要求,突出专业理论教学与教师技能训练的有机衔接。具体而言,在培养方案中融入“师德养成、教师技能、教育研究、教育理念”四模块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建立“认知见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四层次逐步递进的实践环节。

4)搭建“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实践平台。技能训练平台: 着力培养师范生五项综合教学技能,为每个师范生制定技能训练手册,规定技能训练的要求,确保人人过关、个个合格。每个专业都设置3-4个教学技能和职业技能项目,每个学生至少选一做一精一,确保毕业生获得教师职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率在90%以上。2017年前建成集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整合学院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学实验资源,筹建“乡村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服务中心”,争取成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践教育平台: 通过置换替岗、联合培养、实习支教和乡村学校顶岗等方式,激活并汇聚校内外实践基地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特色活动平台: 通过“教育大家谈”、“师范生读教育名著”、“百生访百师”等多彩的富有师德培养价值的活动,增强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3. 师资建设

通过引进、培养、在职提高和外聘等方式,建设一支结构优、素质高、潜力大的教师队伍。①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力度,重点在课程与教学论(含学科教学论)、乡村教育、应用心理学等方向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教授职称的学科带头人。②鼓励学科队伍中已具有硕士学位的教 师考取 博士,有计划地选送部分青年教师到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研究基地做高级访问学者,尽快形成科研梯队。③对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压担子,采用导师培养的方式,提升青年教师的水平。④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形成“人人有学科归属,人人有学科方向”的学科研究格局,以课题研究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研究层次。

预计到2020年,专任教师人数达到40人左右,专任教 师的 博士比例达到3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1,具有一年及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比例达20%;晋升教授2-3人、副教授3-4人,引进学科带头人2-3人;力争在省级优秀人才计划、省级科研教学团队、省级科研成果奖等项目上取得突破。

4. 人才培养

进一步提升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确保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教育学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致力实施“三适性”(适应、适用、适合)的USE(大学-学生-用人单位)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构建“培养扎根乡村优秀师资”UGSS教师教育共同体——衡阳师范学院(University+地方政府(Government+不同类型中小学(School: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

认真实施应用心理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总结提炼改革经验,力争改革成果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积极实施“卓越幼师计划”和“卓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计划”,确保校级立项,争取省级立项;全力打造“心理学史”和“教育政策与法规”两门在线公开课程,力争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努力做好教材建设工作,争取每年出版教材2部;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并召开2-3次研究性教学研讨会;继续开展本科导师制的探索,争取形成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本科导师制的实施机制,实现学生科技创新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化、专家化指导队伍。以项目促教改,争取校级教改项目立项不少于10项,省级教教改项目立项不少于3项,省级教育规划课题立项不少于5项。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完善院教学督导、教研室、院党政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大学本科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的新模式;探讨建立大学生个性化学业设计与辅导计划,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设计与辅导计划。

5. 科学研究

提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学术团队力量,五年内培养、引进教授、博士级学科或学术带头人3-5名,在2017年前聘任一位国内学术名家担纲乡村教育研究中心的讲座教授,组建3个稳定的学术团队,争取3-5个省部级科研课题立项,力争在全国教育规划课题上有所突破,完成SSCICSSCI源刊文章20篇、专著7部(含王船山教育思想研究和石鼓书院研究等特色学术专著),并且各个学术团队均有标志性成果,适时整合全校学科教学论研究力量,达到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标准,力争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在校级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的基础上,争取于2016年将应用心理学增列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五年内培养、引进教授、博士级学科或学术带头人3-5名,组建3个稳定的学术团队,争取3-5个省部级科研课题立项,力争在国家自科项目或国家社科项目有所突破,完成SSCICSSCI源刊文章15篇、专著5部,并且各个学术团队均有标志性成果,达到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标准,在此基础上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并达到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标准。

为进一步凝练教师教育学科特色,争取在2016年将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建成为校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五年内培养、引进教授、博士级学术带头人5-7名,凝练5个左右学科方向并形成稳定的学术团队,争取5-7个省部级科研课题立项,完成SSCICSSCI源刊文章30篇、专著7部,并且各个学术团队均有标志性成果,达到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标准。

6. 社会服务

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积极参与地方教育改革和决策咨询,以高水平的实证研究成果,为地方教育政策制定献言献策,提升我院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以实践需求为导向,加大教育培训的范围和力度,积极申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计划的相关项目,提高我院的社会影响和办学效益。

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用两年的时间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建成标准化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并与衡阳市有关部门进行合作,筹建3-4个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创造我院服务社会的品牌。

7. 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内著名高校(拟定为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和广州大学)学科点的联系,邀请专家到我院讲学、交流和指导学科建设;聘 博士生导师、基础教育一线的专家为客座教授,组建校外专家人才库;主办或承办高层次的学科学术会议,请学科专家具体指导我们的学科建设工作,扩大学院和学科的知名度;力争在2018年前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台中教育大学教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等国外或境外高校院系建立长期友好的学术合作关系,探索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有效机制,并聘请境外相关学科专家担 任客座 教授或讲座教授。五年内争取1项省级海外名师项目,1-2项国际合作项目。每年选送1名教师到国外访学,1-2名优秀学生参与海外交流和双向培养;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平台,每年引进1-2门与所开专业课程相对应的国际学术前沿课程。

8. 文化建设

深入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工程——“善学善教,育人育心”计划,全力打造育人育心特色工作。以省级特色成长辅导室“爱弥儿心语吧”为平台,贯穿育心育人主线,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打造“心育论坛”品牌,提升大学生心理素养;开展系列心福活动,提高大学生幸福指数。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精神故乡营建为宗旨,紧紧围绕一个“心”字深入,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投以教育者的心能量,致力于交心、修心和正心,达成于成人、成才和成师。完善“心困生、贫困生和学困生”三困生帮扶制度。

五、保障措施

1. 党建引领、文化先导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机制,努力把握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特点和规律,着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学院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党建引领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学院党总支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立德树人的主动权和学科专业建设的代表权。实施学院领导班子“执行力、务实力和创新力”三力提升工程,努力建成“学习型、和谐型、服务型、廉洁型、创新型”五好领导班子;实施以提高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强基工程”;推进“把支部建在学科专业团队和教研室”上,实施“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完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心”。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学院文化为载体,以院风建设为抓手,弘扬百年学府的人文传统,紧扣创新发展的时代特征,努力培育具有教育科学学院特点的现代大学精神。积极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建成高水平、特色型和应用型学院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

2. 解放思想、形成合力

“十三五”是经济大转型、社会大发展、教育大变革的时期。教育科学学院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以超前的意识、崭新的姿态迎接各种挑战。学院领导和广大教职工要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教育科学学院向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型和应用型学院发展。学院要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建设舒适的工作环境,提升教职工的团体意识、归属意识;依托党总支、工会、民主党派等组织和网站平台,努力营造团结向上、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把教育科学学院建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学院。

3. 制度创新、责任共担

探索民主高效的学院治理结构,形成权责明晰、分工协作的长效发展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快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的要求,规范学院的办学行为。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教研室、研究所积极性,使之成为功能全面、机制灵活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机构。充分发挥院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决策咨询作用;完善学院绩效分配、人才招聘、财产管理等制度规范,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院分工会的作用,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不断推进学院民主政治建设。

4. 经费支持、保障重点

未来五年,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国家级课题申报、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申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省级科研成果奖打造、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群打造、青年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是我院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积极争取政府和学校支持的同时,学院将筹措专项经费优先保障和支持。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